新华社成都4月4日电(记者李力可、王灏、张雅雯)“砍杩槎,放水!”身穿白色坎肩的堰工纵身跳上一时围堰,挥动利斧,砍断系缚杩槎的绳索,数十名堰工使劲拉动绳索,放倒杩槎,有顷间,岷江水奔涌而出,一江春水流向广袤的川西平原……4月4日,2025都江堰放水节正在都江堰景区飞沙堰溢洪道启幕。
放水节开始于北宋年间,初以放水典礼区隔岁修,后用以祭奠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父子,祈求五谷丰产、国泰民安,也代表着春耕的入手下手。1000多年来,放水节已发告终为此日都江堰一道奇异的风物,并入选首批国度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。
都江堰市文明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任宏波先容,历代治蜀者均以治水为重,每年冬季枯水期,当岷江流量减幼时,水利工匠们就会用竹笼、杩槎等守旧东西截断江流,对内江河流实行清淤,对堤岸实行加固。
这一延续千年的聪颖施行面对一个枢纽困难:挖得过深会导致大方水流到内江,影响排洪;过浅则会导致内江水量不够,影响灌溉。
这四根铁柱是埋藏正在岷江内江河底卧铁的复成品,划分来自明朝、清朝、民国和新中国,每一根铁柱长约3.5米,直径约为0.2米,被围观的旅客们戏称为“定河伯针”。
“老一辈堰工都晓得‘见到卧铁就阻止淘滩’。”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达中央都江堰渠首处副处长费刚讲明道,“岁修时,工匠们需将内江河床淤积的泥沙淘至卧铁所正在深度,确保飞沙堰坝顶与卧铁连结2.1米的高差,确立了‘深淘滩,低作堰’的黄金规范。”
“正在当代,相较水利功用,杩槎、卧铁更多是中国古代庖动国民辛勤、大胆、聪颖的标记,咱们每年仍对峙举办这些典礼,一方面生气大师会意千年传承的治水理念与身手,另一方面是饮水思源,让传承不息的堰工心灵正在新时期无间引发咱们前行。”任宏波说。
当前,数字都江堰体系通过及时监测水量、水质和含沙量等数据,告竣了精准配水。都江堰灌区从最初的80万亩灌溉面积扩展到现正在的1165万亩。
“卧铁竹笼代表的物质文明、千百年来实行岁修的行动文明、治水三字经的轨造文明和敬畏天然、因地造宜的心灵文明协同组成了都江堰千年不衰的文明暗码,显示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聪颖精华。”费刚说。